首頁

歷史文件

01恭迎新年
02談纏絲勁
03談神來之筆
04太極拳理大意
05太拳極真諦
06養生之道
07論勁與力
08太極拳52問
09談太極十三勢
10開合二勁
11讀呼吸的練習
12大週天
13弘揚師道
14謝經瑞老師
15形於手指
16自強年談健康
17拳與劍

web site counters

 

歷史文獻
   

15.談氣「形於手指」     謝經瑞

張三豐祖師的太極拳只是指出十三勢的原理及意與氣的虛實,當時還沒有太極拳的名稱,拳經的重點在氣之虛實,對拳路之說明只說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斷而已。其所言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,由腳而腿而腰總需完整一氣,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等,都是強調意氣虛實之處。

我們練氣使氣沉丹田(氣海),再由海底穴走雙腿外側(陽蹻)至腳底湧泉,這時氣衝地面而得地面反彈借力。再由湧泉收回至兩腿內側(陰蹻),雙上至尾閭穴並入脊背(督脈),所以氣在脊背佈氣待敵,這稱為(力由脊發)。在上大椎骨分兩肩走手臂外側(陽腧)至手指在手心住,這就是「形於手指」之出處,再將手心收回雙臂內側(陰腧)回至腋下轉入大椎在上頭頂泥丸完成大周天。這種情況簡單稱為「氣沉丹田,虛領頂勁,含胸拔背。」

氣一沉到腳底所以氣在腳底得地面反彈(反作用),因此氣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,其發動原點是丹田,所以稱「主宰再腰」,引進落空不只是落空還能借力反擊。力量是能量就是氣,將對方所發之勁(氣)以手引進體內(身體是電體)與自己體內之氣融合為一股氣,引至腳底發出地面,再借用地面反彈作用就是太極拳的借力。再由腳而腿而腰而手,這時所有的氣(能量)都集中顯再手掌,所以稱為氣「形於手指」。氣雖然在全身周轉,可是其形狀似鬼火的氣團遊走身軀,氣之行動練內功是看不見,只在手腳發勁收勁時略顯出其形而已,氣顯於手指就是發勁之時是屬陽,氣隱入手指是收勁之時是屬陰,都是意之虛實所為。氣再一身轉動,手腳是其兩端是轉換之處,是較重要所以劉培中先生說明三元步法是教我們對腳部之重要性。掤、履、擠、按、採、挒、肘,靠都是以手為主坐腿為借力,氣之虛實在人體內是看不見只在發勁時收勁時才能略顯,能顯出氣之虛實之效用之處我們可以都可稱為手,拳經也說一處有一處虛實,處處總此一虛實,氣之虛實可以使全身都是手。我在日本東京就讀中學時參加劍道部,每晨必作「素振」一百次以上的課,「素振」是練斬的動作,以兩手握刀舉在頭上吸氣在丹田(日人稱丹田用力),右腳向前踏出一步順勢將刀劈出(吐氣),左腳隨身收至右腳後面重心在右腳,然後往後跳回原地,再舉刀在頭上雙手放鬆(吸為丹田),同時右腳收回至左腳前面重心在左腳,前後跳動時身軀必隨刀進退,就是一動身意全動,「素振」要使用真刀練一百次,練後雙手已經難再舉刀,這樣的練法在實戰時才能持久。練劍道必須練氣,日本稱為「氣合」是禁氣在丹田尋機而發,禁氣方法有幾種因派系而有別,劍道能使用快刀法是靠「氣合」之一口氣。

練「素振」時用丹田之氣收發,刀之起落是一發一收,這與太極拳相似同工異曲而已只是沒有太極拳的精華。在日練劍八年及閱讀中國近世哲學史(宋學本田博士著),這使我三十年後學習太極拳時非常有益,真是當初想不到的事。想起中學時代因練劍在山間廟寺靜坐受訓,暑假集訓,寒假集訓,比賽前的一週下課後繼續四小時的集訓,期考中也不例外,真是苦不堪言,可是現在變成甘蜜的回憶。日本劍道以靜制動,是屬靜的刀法,刀是陽剛的武器,而刀法卻是陰柔的,陰陽和合真是微妙,日本刀法崇尚後發先至的高等戰術,這稱為「後之先」,這與太極拳相似。我在日練都是對打,經多年的對打使我漸漸體會「沉、穩」二字之奧妙。我在臺灣學習太極拳已有二十年,十多年前臺北市分會成立十幾個教練場(以前只有圓山、第九水門、新公園、圓山後山幾個)。太極劍雖用纏勁,卻是開合舞動是屬動,練劍都是單練沒有對打(三才劍雖有對打卻是套招沒有真打),太極劍因沒有真實對打,所以我雖然學劍二十載至今還未了解其中之奧妙。為上記理由我提倡太極拳推手,沒有真實對打是不能了解太極拳,練推手才有互動,有互動才能運用太極拳理。

張三豐祖師的太極拳經,由王宗岳以十三勢行功心解及太極拳論,具體說明才顯出太極拳的奧妙理論,太極拳不是只動身手,必須以氣虛實使身手活動,那是「行於手指」,太極拳沒有氣之虛實即不能稱為太極拳,只是太極操而已,所以張三豐祖師在太極拳經特別附上「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,不徒作技藝之末也」,這是祖師恐後學者忘卻練內功不知氣之虛實,不明陰陽互換,只學習太極技藝之故也「形於手指」雖然簡單四字其意深長不可不察。
一九九零年八月二十日記

出自於太極拳專刊---六十三期

 



著作權所有 (c) 台北市楊家秘傳太極拳協會。保留所有權利。